欧宝nba直播:舆情热议: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
作者:欧宝nba直播在线直播 出处:欧宝odbo官网
近日,一则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该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因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国科学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对此,中科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情况属实,未来将用其他数据库和文献传递方式替代保障科研需求,而知网却在回应媒体时表示上述消息“不属实”。目前,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广大网民热议。
以2022年4月16日0时至4月20日15时为周期,通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系统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周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4月18日。
4月18日,@财经网科技发文【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中科院将用万方和维普代替知网#】,@凤凰网发文【#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引发众多媒体转发和广大网友评论,舆情迅速进入传播高点,实时传播信息量超2.6万篇。
4月19日,@新浪科技发文:#知网回应中科院停用#【#知网称将继续向中科院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截至4月20日,相关舆情信息量共计53758篇,微博20381篇,客户端19140篇,视频12594篇,网站916篇,微信487篇,互动论坛233篇,数字报7篇。其中,微博、客户端和视频为本次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占比为96.95%。
光明网发文《再次陷入高价停用风波,知网模式该反思了》表示,不论中科院因“千万级别”的合作费用与知网暂停合作的消息是否属实,知网的经营模式或都走到了一个必须要有所改变的关口。它一方面体现为定价模式的合理性应该得到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也指向在学术资源的获取上应该给予论文作者更多的尊重。说到底,社会反对的不是知网收费,而是不加节制、不受约束的收费。当一家学术网站的服务定价,让高校集体不堪重负时,它显然难言正常。
北京晚报发文《中科院拒用知网!更该拒绝的是商业对学术的绑架》表示,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知网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可正如法学专家所指出的,“如果学术数据库不再将版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而是将其当作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恣意滥用版权实施垄断高价,破坏、妨碍并制约相关市场竞争,其滥用行为便不能逃脱反垄断法的审查和惩治。”当然,对高校科研院所和学者而言,比拒绝知网高昂使用费更迫切的,是拒绝商业对学术的绑架。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发文《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一个说法了》表示,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如何评估知网的收费行为,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相关问题如何整改,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倘若任由知网在垄断之路上狂奔,任由舆论一次次发酵而又无疾而终,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学者的热情与学术的进步。
三是对“论文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表示愤怒,占比为19.51%,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菲戈152C:知网拿着我们的成果,赚得朋满钵满,但是我们确不能下载自己的论文。
四是希望监管部门对知网的高收费行为进行监管,占比12.2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被蚊子咬个包:把知识搞得这么商业,学校毕业都用不起知网了,国家赶紧管管吧!
五是期望相关部门建立国有文献数据平台,占比为4.88%,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顾我南寻:这种平台应是半公益性质的,知网事件之后国家是否该考虑建立国有文献数据平台,毕竟这不是一时的问题也不是一世问题。
近日,“中科院停用知网”一事,引发众多网民热议。多数网民对知网收费过高以及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付费的行为表示不满,指责知网两头通吃,做无本生意赚取暴利,希望相关部门对此类现象进行监管;还有部分网民建议建立国有文献数据平台,降低学术资源使用成本,为学者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近年来,知网屡屡陷入争议之中,并不仅仅是因为收费高,更被指在对用户高收费的同时,未向论文作者支付必要的版权费用。此外,论文作者在下载自己的论文时还需付费的问题也屡遭用户吐槽。种种现象的背后,反应出知网已经走向过度强调利润的本质。知网提供论文查重、一站式搜索、学术资源电子化等信息服务,适当要价并无不可,但不能坐地生财,甚至搞起“知识垄断”,就南辕北辙了。
对此,平台方面首先应及时对自身经营模式和行为进行反思,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质量。监管部门也应主动作为,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论文数据库市场进行充分竞争。此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打造出一个公共性的学术数据库产品,降低“知识分享”门槛。
用信息技术给学术资源赋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期待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各方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为中国的科研创新做出贡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
上一篇:江西邦惠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关于上高县建设工程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服务单位采购项目(江西邦惠-SG2022-003)电子化公开招标采购公告
下一篇:“中科院停用”背后:“高幅度涨价”等争议漩涡中的知网